写意报告丨中国医药市场宏观趋势和新药研发格局重构
应同写意邀请,药渡董事长李靖在同写意专业策划的2021扬州生物医药论坛上做了《中国医药市场宏观趋势和新药研发格局重构》报告,本文系根据报告内容整理,并经报告人确认。
我谈三个问题。
第一是全球及中国医药宏观趋势;
第二是中国新药研发格局重构;
第三是新格局下研发路径探讨。
全球及中国医药宏观趋势
根据预测,未来五年全球处方药市场超过万亿美元,CAGR(年复合增长率)保持在5%-7%之间,这是最好的行业趋势。
全球主要医药市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均会出现短期的增速下行,2018年及以后上市的创新药在未来8年预计累计损失100亿美元。2020年,药品整体销售规模同比下降8%,公立医院、基层医疗、线下终端都略有下降。
现阶段,医改主旋律是医疗成本控制,带量采购给医药行业带来很大冲击,第一批、第二批、第三批带量采购总共影响医保基金539亿,未来影响面将持续扩大。在带量采购的冲击下,新药上市已成为医药市场主要的增长点,2020年有21个细分药品类别实现了超15%的同比增长,创新成为行业的核心驱动。
纵观近几年国产获批生产的新药数量,2018年还是个位数,到2020年已经达到20个。高速增长带来一个困惑:都做得一样怎么办?同质化使彼此都难以获得更高估值,且IPO市场又在调整,最终药物立项、研发效率、准入、销售和支付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创新药的资金回笼,而快速纳入医保则成为创新药变现的捷径。
2018年后,药品入医保时间整体缩短。甚至如色瑞替尼、安罗替尼伊莎佐米三款药物仅在100多天时间内就被纳进医保。包括肿瘤类药物在内,部分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可实现快速上量,但仍有产品面临着进入医保后仍准入困难的窘境。去年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现象——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,仅有约25%实现了进院。这也是创新药企业今后要做的工作。
此外,新药研发上有投入加大的趋势。过去,资本对新药研发的影响是失败的,原先是千万级,如今是上亿级。中国的研发阶段进入新时代,格局重构必然发生;研发的智慧和效率决定着企业创新的成败。
中国新药研发格局重构
从集采到终端就两个字:创新。创新是大趋势,但创新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从2006年到现在,中国新药产业链日趋成熟,目前已具备高效孵化的能力,完成了从发展中市场向发达市场的基本过渡。
从靶点选择策略来看,过去20年,我们乐观地认为是“fast follow”,但其实是“slow follow”,我们的“me too”其实也落后了2-3年。但如今,中国已经逐步由模仿追热变为比肩国外的态势。未来十年将会进入赶超阶段,我相信,这一阶段将由我们全面引领。
目前,中国企业的布局基本集中在头部十个靶点。为什么不做其他靶点?因为创新伴随着风险,缺少投资的新靶点研究无法持续。无论恒瑞、正大天晴还是贝达药业,做的都是EGFR、ALK、CDK4/6这些靶点,同质化严重。在抗体药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,全球抗体靶点TOP100中,中国企业集中布局前12%的靶点。同质化的结果是市场风险加大,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大企业才能胜出。而Biotech要挑战他们这些大企业,就只能做新靶点,因此Biotech在新靶点上往往具有先发优势。
另一方面,产品获得成为药企需求增长的核心路径,催生中国生物医药license in 交易数量连年攀升,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license in 交易数量首次破百。疾病领域逐渐聚焦于肿瘤;同时感染药物热度恢复、眼科成为新贵。
除创新药外,在诸多新兴投资领域中,医美,CRO、CMO的热度攀升;预计经过3-5年行业变革后,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能突破3000亿人民币;CRO行业未来3年仍将保持29.4%的复合增长率,CMO行业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也将增至626亿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沉积了十年,小核酸也跻身热点领域,1998年至2019年上市的小核酸药物已有11种,其中不乏Nusinersen、Patisiran、Givosiran等代表药物,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。
新格局下的研发路径探讨
在创新是唯一出路的新格局下,如何弄清我们现在所处什么阶段?过去的创新程度不够,现在又该怎么办?
兼顾靶点选择、风险与创新,我总结出“药渡七条”。具体指:全球进入一期(初步POC达到);中国流行病学(中国特有疾病);靶点发现时长大于15年;文章超过300篇,最好超过600篇;研究单位大于10家,最好为著名机构;相对成熟的筛选方法;相对成熟的CRO企业。
相关阅读